深圳福田的這兩所學校啟用校園AI安全監控系統

在“教育是國之大計、黨之大計”的宏偉藍圖指引下,深圳市福田區始終將校園安全置于教育發展的核心位置。
然而,隨著校園規模的擴大和管理需求的提升,傳統依賴人力巡查的“人防”模式面臨效率瓶頸,對突發沖突、意外傷害等隱蔽性風險的預防和響應能力亟待加強。
福田區以深圳明德實驗學校(集團)碧海校區與華強職業技術學校為試點,積極探索AI技術與校園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,成功探索出一種全新的“人機協同”智慧安全治理樣例。
此模式并非用機器取代人,而是將AI作為賦能一線管理人員的強大工具,致力于構建一個主動、精準、高效的安全育人環境,讓安全管理真正服務于教育本身。
構建永不疲倦的“AI大腦”
該模式以AI視覺分析技術為核心,為學校構建了全天候、全場景的智能感知中樞“AI安全員”,通過對以下四大類校園高發風險事件的精準識別,實現對安全威脅的“主動發現”和“秒級預警”,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依賴人工巡查的被動局面。
從如下4個方面建立安全管理:
01校園沖突事件:通過【打架識別、人員滯留識別】等算法,實時監測學生間的肢體沖突和異常聚集,為教師提前介入、化解矛盾提供寶貴窗口期。
02意外傷害事件:運用【離崗識別、攀爬識別、人員摔倒識別】等算法,覆蓋安保人員離崗、學生翻越危險區域護欄、意外摔倒等場景,最大限度減少意外傷害事件的發生及危害。
03校園周界安全:借助【人員闖入識別、周界入侵識別、徘徊識別】等算法,有效防范校外人員非法闖入、學生違規翻越圍墻、可疑人員在校門口長時間逗留等風險,筑牢校園安全的第一道防線。
04校園消防安全:利用【明火識別、煙霧識別、吸煙識別、消防通道堵塞識別】等算法,7×24小時緊盯設備房、樓道等重點區域的火災隱患,極大提升了消防巡檢的效率和覆蓋面。
打造精準高效的“人機交互”
AI發現的預警信息并非冰冷的數據,而是必須轉化為驅動人員行動的“精準情報”,才能發揮最大價值。為此該模式構建出高效的業務處置閉環。
借助“數字孿生”技術,為學校構建了與真實校園完全一致的虛擬三維模型。任何告警事件都能在三維地圖上進行可視化精準定位,告警位置、類型、關聯視頻一目了然,徹底改變了傳統監控“看圖找點”的低效模式。
校園AI安全員數字孿生平臺
告警信息通過“平臺預警+企業微信群推送”等方式,毫秒級送達指定的安保、德育及管理人員,確保每一條關鍵信息都能被看見、被響應。
企業微信告警推送
以“AI發現-平臺呈現-微信觸達”的模式,使得安保人員的角色從“大海撈針”式的巡查員,轉變為手持“精準情報”的“快速反應部隊”。AI負責“看”和“判”,人負責“處”和“斷”,實現了多級協同效應。
形成科學決策的“管理駕駛艙”
“多級協同”模式不僅解決了單點事件的處置效率問題,更通過對海量告警數據的匯聚、統計與分析,形成了校園安全的“管理駕駛艙”,推動校園安全管理從“經驗治理”向“數據治理”的深層次變革。
通過數據分析,管理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安全風險,從而科學調整安保人員的巡邏路線和重點值守崗位,讓安保資源投入更精準。
數據洞察還能為學校開展針對性的學生安全教育、心理健康輔導等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,讓安全管理真正服務于育人目標。
校園AI安全系統后端分析平臺
試點成效顯著
自2025年春季學期系統上線以來,兩所試點學校運行穩定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
以2025年5月1日至7月23日的數據為例:
1、安全防線全面加固,風險識別精準高效:
明德實驗學校(碧海校區):系統共上報81起事件,其中有效警情74起,準確率達92%,其中意外傷害(人員摔倒)事件占比最高,達56起,也表明AI在捕捉偶發、低顯性風險方面,遠超人力巡查的范疇,極大彌補了傳統安防的盲區。
華強職業技術學校:系統共上報235起事件,其中有效警情223起,準確率高達95%,其中校園周界安全(天臺入侵)事件占比最高,達201起,體現出“AI安全員”在應對重點區域、關鍵時段的持續性風險管控上效能極其顯著,成為校園最堅實的“電子圍欄”。
2、惡性事件得到有效遏制,管理效能實現質的飛躍:
兩校共識別并預警校園沖突事件35起。這些早期、精準的介入,不僅有效防止了大量矛盾升級為嚴重暴力事件,其記錄的數據還為學校定位了沖突高發區域與時段,為后續的學生教育、心理干預和重點巡查提供了“精確制導”。
經初步測算,在新模式下,單次有效警情的平均響應時間縮短了約60%;安保人員用于無效監控畫面瀏覽的時間減少了95%以上,可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動態巡邏和日常安防演練中,工作效能得到根本性提升。
AI與教育安全深度融合
福田區兩所學校的成功試點,驗證了“人機協同”模式在提升校園安全管理水平上的巨大價值。這不僅是技術上的一次成功應用,更是管理理念上的一次深刻革新。
以“人機協同”為核心的校園安全管理新模式,將為每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筑起一道更加堅實、更加智慧的安全防線。
來源:深圳政法、福田區委政法委